台流
■ 邱莉莉
中央社二月三日有則報導相當令人側目,中國廣東去年有上千家中小型鞋廠宣告關閉,約佔該省製鞋業一成五,涉及員工人數十五到二十萬人,其中包含不少台商和台資鞋廠。此新聞是兩個赴中投資問題的冰山一角,即傳統產業的生產成本優勢不再,以及失敗台商淪為台流,而這都是主張對中國投資採完全開放、甚至傾向兩岸共同市場模式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所不敢提及的。
台商選舉包機返台的機票衍生走路工風波,馬英九和共產黨是否有「共同的企圖」備受關注,但我們換另個角度也可發現,馬英九和共產黨似乎也都有默契,不敢碰觸協助「台流包機」返台投票的議題,馬陣營或許認為台商返國投票有助於總統大選的勝選,所以要求謝長廷回應是否同意台商包機返鄉投票,但如果是讓台流返鄉投票呢?
外界不知,海基會的台商服務中心為了協助台流順利返國,每年必須編列約三十萬元預算,主要是用在機票和零用金等支出,若不是卡在台胞證的逾期罰款,尋求政府幫忙的台流恐將更多。
台流在中國沒有職業收入、也無社會保險、亦享受不到任何社會福利,但他們也是「台商」,只不過這群「台商」卻一向得不到國民黨的青睞,目前關於台商包機投票的討論,多集中在既得利益或有經濟能力的台商,這也是中國組織「台企聯」策動的重點。
有人粗估台流人數高達七十萬,也就是說,若連台流在內,每一位在中國工作的「台商」都給一張選票自主投票,親中的馬英九還未必能獲得多數支持,因為他的開放論無法說服台流,如何解決在中國投資的經營風險、人身安全和查稅刁難等問題。
所以我們當然可質疑,三二二返鄉投票的台商,所反映的不是台商真實的民意,既非縮影、也非整體利益,只能說是「特定利益」,這種經過扭曲的代表性,政府不但不能促成,而且還要把關,以免影響選舉公平。(作者為台南市議會議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