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
產業結構轉變 經濟沒變差
記者王孟倫/專訪
近幾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率都維持在4%以上,為何很多人卻感覺景氣不好?對此,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在專訪時表示,國內總體經濟的確向上成長,只是有的產業變好、有的則比較差;加上1998年泡沫經濟結束後,國內消費力道大幅減緩,使得民眾的感受與經濟統計數據出現落差。
「今年經濟成長將超過5%,這樣還說台灣景氣不好,實在說不過去!」陳博志表示,有人覺得經濟不好或變差,但無論官方或預測機構的經濟統計數據,國內經濟都是維持正成長,這並非國內外機構的經濟統計數據失真、或是有問題,而是國內產業結構出現轉變。
陳博志指出,近十年來,屬於低技術人力密集的產業,有的關廠歇業,有的選擇大量外移,這類型產業逐年衰退;但另一方面,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許多高科技產業或是已經技術升級的產業,營收獲利大幅增加,出口也是逐年成長。
陳博志說,不同產業別的負責人和工作者,會有不同感受,因而導致對經濟表現有認知上的落差。他並舉例,像台灣的面板和DRAM產業,在全球是名列前茅,這類別的產業工作者,自然感受不到所謂的景氣不好;因此,他強調,正確說法是,「國內經濟依照產業別,而呈現有好、有壞,但絕非是台灣整體經濟都變差了」。
除了產業競爭力出現強弱差異,陳博志說,另一項讓民眾覺得景氣變差的原因,是民間消費陷入低迷,這也使得和消費有關,像餐飲、百貨、零售等產業,深刻感覺到景氣出現蕭條。 檢視民間消費低迷的原因,陳博志表示,在1987年到1998年這段期間,是台灣經濟泡沫階段,當時股市大漲、房價飆漲,金融機構大量放款,民眾則不斷借錢來消費。他指出,這段期間的民間消費,佔GDP(國內生產毛額)約高達48%到62%之間。
但1998年出現本土金融風暴,之後國內的泡沫經濟破滅,金融機構開始停止放款,而且,有巨額呆帳等著要打銷,也就是說,接下來的幾年,不但無法借錢進行消費、而且還要還債。陳博志表示,民進黨執政七年多,一共打銷兩兆新台幣的呆帳,等於1998年之前,台灣經濟是借了兩兆在消費,而後來幾年要償還這兩兆。他強調,這一來一往,台灣就少掉高達四兆的民間消費,內需自然陷入不景氣低迷狀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