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不平衡的中、韓對日、台的經濟拔河

不平衡的中、韓對日、台的經濟拔河


------匯率戰爭------


黃天麟(前國策顧問)


(一)一葉知秋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前月(1122)在秘魯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與美國總統布希舉行會談。會談未到預定的三十分鐘便提前結束,據報,布希對麻生提出的「日人遭北韓綁架問題」也未做滿意的答覆。反觀布希與胡錦濤的會談卻長達一小時以上,美、日兩國所謂「全球最堅定盟友」的關係變化不言而喻,也突顯出日本與中國國力的消長。


當今中國,是擁有世界最多外匯存底的國家,本年十一月已突破兩兆美元,不但早已超越日本(日本十一月外匯存底9692億美元),且還在以每分鐘增加百萬美元之速度累積之中。去年中國的貿易總額排名世界第二,達21737億美元(日本2007年為13365億),GDP總值32800億美元,相當於日本的74.85%(日本2007GDP43816億)。估計在二0一一年將會一舉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交不外國力,美國之日漸輕日本而重中國乃是自然的結局。


中、台間之政經拔河更是慘不忍睹,一九九0年小小台灣的GDP總值與中國相差不遠,台灣為2640億美元,中國3880億美元,兩者之比為11.4,但二00六年此一比數就被拉大至17.4。以國際貿易金額言,一九九0年台灣的進出口總額為1219億美元,還高於中國的1154億美元,但到了二00七年,中國成長了驚人的十九倍,達21734億美元,超越台灣4.7倍(台灣2007年進出口總額僅4597億美元),彼長我消,台灣在國際上的能見度,當然日漸式微。


(二)始作俑者


造 成中國快速崛起的是,來自台灣的製造業、資金及人才,以及日本的商社、銀行及一部分製造業者。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震驚世界之際,中國還是一個經濟侏儒, 各國正在為北京血腥鎮壓暴行做經濟制裁。但就在此時,台灣的廠商受到偏低匯率及中國市場的強大的誘惑,大舉登陸,不到六年的時光,將台灣的製衣、製靴、雨 傘、玩具、家電、紡織等業搬得一乾二淨,中國從此一躍成為傳統產業的世界工廠。日本的商社、廠商亦不甘殿後,至一九九七年總共投入了176億美元,在中國所接受的外國直接投資排名第三(台灣是最突出的第一,至一九九七年,估計超過500億美元)


台、日對中國的投資,從個別廠商的立場言,確可降低成本,(中國當時之工資水準,拜人為偏低的人民幣值,僅及日本的四十分之一,台灣的二十分之一),提高其價格競爭力,亦能獲取利潤。


(三)最大的受害者


但好景不常,一窩蜂的投資競賽,驅使利潤下降,更糟的是,Made in China的 商品在世界市場上迅速取代了東南亞各國萌芽中的出口產業,埋下一九九七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表面上日本在風暴中未被波及,但事實上卻是受害最大的國家,因 日本在東南亞之投資不貲,銀行、廠商為此無不傷痕累累,對呆帳纏身早已焦頭爛額的日本銀行言,無異是傷口灑鹽,延宕了日本經濟之復甦。台灣亦不得善終,中 國台商也迫使未登陸的台灣同業紛紛關門大吉,留給台灣一兆數千億台幣的銀行呆帳及龐大的失業群,耗損了不少國家之財力。台、日廠商爭先恐後對中國之投資, 可以說是個體企業利益貽害國家全體利益的絕佳例證。


(四)笨蛋!是匯率了


讓中國產生強大磁力,吸取海外投資的是,低估的人民幣匯率。採取市場經濟後的中國,政策性地將人民幣由一九八0年的1.5人民幣兌一美元,貶至一九九四年的8.5人民幣兌一美元,同期間,日円由260円兌一美元升至一九九四年的90円兌一美元。每月100人民幣的工資在一九八0年換成日円是17,000円,但到了一九九四年成為1,058日円,等於原本就已比日本低許多的中國工資,以日円算,再縮水成十六分之一。極廉的中國產品當然是所向無敵,東南亞各國也就因此由崛起中的「新小龍」,淪為東亞的病貓,成為國際禿鷹的絕好獵物。


東南亞各國在危機中迅速將各自幣值向下調整,在一九九七年七月至十二月的五個月期間,韓元向下調整91.6%(由884.8兌一美元貶至1695.8韓元兌一美元);泰銖83.2%、菲幣51.5%。韓國就靠韓元之大貶,迅速由金融風暴的瓦礫中崛起,並趁勝追擊,以偏低的韓元優勢,在很多產業領域中擊敗日本,取代三洋、夏普、松下、日立、SONY在國際上的品牌地位。東南亞各國貨幣之貶值也多多少少解決了他們因人民幣匯率所產生的市場價格之扭曲劣勢。


偏 高的日円,使日本十八年來遲遲無法翻身。台灣跟日本一樣,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中未把幣值大幅調整的國家。雖然因此而獲國際之掌聲,但要贏得掌聲就得付出代 價,隨之而來的是,價格競爭上的劣勢。為克服此一劣勢,台商紛紛加速將工廠西遷中國,在台灣的即被迫關廠,留下不少銀行呆帳,金額一時高達一兆八千多億新 台幣,元氣為之大傷。


(五)金融海嘯來勢凶猛


此次(20072008)以歐美金融資本主義牙城為震源的金融海嘯,無論是所擴及的範圍,或其所帶來的損失,都遠比一九九七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大。到現在為止,美國及歐盟十五國,為搶救銀行,初步統計,砸下的資金達四兆美元,且還在增加之中。創業158年的雷曼兄弟公司、比利時最大的銀行富通(Fortis)、德國的海波(Hypo)、英國之駿懋(Lloyds TSB)、美國的美林(Merrill Lynch)、AIG、花旗等等赫赫有名的大銀行、投資公司、保險公司都為此不是破產,就是出售,不然就是由政府接管。


幸 或不幸,表面上台灣與日本在此海嘯中或因公營的保守(台灣),或因病重初癒(日本已經歷了遺失的十八年),波及不深,表面上又一次地逃過了浩劫。但事物的 演化總是多端,不如想像的那麼單純。與一九九七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所經歷的一樣,日本與台灣這一對難兄難弟,又成為在危機中,幣值(匯率)最為穩定的國家, 也因此廣獲掌聲,主政者似乎也為此而沾沾自喜。但掌聲之後還是要付出代價的。


(六)寧受譴責也要實利的中、韓


中、 韓兩國都是心懷雄志的國家,前者志在亞洲甚至是世界的霸權,韓國即志在超越日本。它們所要的,不是一時的掌聲,而是國家富強的實質利益。中國深知選擇以出 口為成長動能的經濟體,匯率是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在八0年代及九0年代以低估的匯率獲得可觀的成果。韓國也在趁一九九七年的危機,以韓元之大貶值取得優 勢,成功打敗了日本。二00八年的金融海嘯再度給它們趁火打劫的機會,在無特殊危急的情況下,韓元由年初的935兌一美元貶到近日的1460兌一美元,貶值幅度達56%。中國也在最高官員的示意下,在美國財長訪中前夕,特地放任人民幣重貶156基本點,北京藉此抗拒要求人民幣升值壓力之意圖至為顯明,藉以持續維持人民幣「人為低估」的優勢。由台日當局對此反應之遲鈍看來,中、韓策略得逞的機會頗高。


(七)一場匯率戰爭似已不可避免


若中、韓「以鄰為壑」的政策得逞,偏高的日円(12194円)將吃掉幾乎所有日本大公司的盈餘,股市的大跌(豐田股價已由八千多元跌到兩千八百元)必帶動日本經濟進步的萎縮,替代日本而起的中、韓即享受高度的成長,日本之由經濟大國淪落成邊陲國家之日,可能不遠。


台灣亦然,廠商或許會轉移陣地至中國,但空洞化的台灣必然是呆帳高築、哀聲遍野,主權也只有完全被中國併吞的一途。


因應之道,只有待台、日高層能認清事態之嚴重性,在經貿問題上做進一步的合作,聯合美國向中、韓施壓要求其升值。不然,除非甘願坐以待斃,即只有共同加入由他們所發動的匯率戰爭作殊死之鬥。或許這已是不得已的選擇。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對台讓利?圖利中國? 台灣高科技奉送中國

2010.3.13



對台讓利?圖利中國? 台灣高科技奉送中國

◎ 簡耀堂


中國建立其TFT-LCD產業及晶圓代工產業的企圖心非常強烈,最希望從台灣得到這兩個產業的生產技術及管理知識。馬政府為討中國歡心,決定儘快簽定 ECFA,並於今年二月搶先鬆綁到中國設六.五代以上TFT-LCD廠,開放投資中國十二吋晶圓廠,並開放中高階IC封裝測試在中國生產。此舉代表台灣電 子業兩大主力支柱今後發展重心將快速轉往中國。一旦ECFA簽定後,電子業更將從台灣消失,高達七十五萬電子業員工將面臨失業。


馬政府此次開放,只要中國那邊生產技術與台灣有兩個世代的差距,便同意其投資中國十二吋晶圓廠。聽起來似乎是要幫台灣尖端技術外流把關,實則完全放水!


以台積電要投資的中國中芯半導體為例,中芯對外宣稱已用與台積電一樣水平的四十五奈米的技術生產,這是否代表台積電將不准投資中芯?另外聯電與要併購的中國 和艦,兩者目前生產技術雖有兩個世代的差距,但併購後,若和艦生產技術提升至聯電一樣,聯電會被要求從和艦撤資嗎?答案是當然不會,所謂兩個世代生產技術的差距只不過是個幌子,騙騙民眾罷了!


一般認為ECFA實施後,兩岸一般產品關稅都將大幅調降,但降關稅對台灣出口中國的電子零組件而 言,其實無甚幫助。因為目前台灣電子資訊產品輸往中國絕大部分(如半導體)本就幾近零關稅(平均○.五八%),不簽ECFA對其拓展中國市場並無大礙,簽 了ECFA,對其拓展中國市場亦無多大幫助。


更可怕的是ECFA簽定後,台灣對中國的高科技投資將更加開放。產業群聚效應下,中下游LCD 及IC業者勢將大舉遷往中國。如同一九九○年代台灣開放PC及notebook PC業者到中國生產後,相關業者迅速將產能遷移至中國,台灣光是那一波電子業大遷移,就損失了數十萬個工作機會。


以目前台灣產業附加價 值最高的IC設計產業為例,鬆綁投資中國後,IC設計業發展重心及員工僱用必將開始往中國轉移,電子業將逐漸從台灣消失,而高達七十五萬電子業員工將面臨失業。屆時台灣累積四十年的電子產業發展的知識及經驗將不復存在。試問將來台灣還剩什麼產業可以提供就業?還剩什麼生產技術,可讓台灣邁入高附加價值的產業?


(作者為台灣智庫諮詢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