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Passion: 慕容理深のblog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在共同投資基金的廣告的圖表下方,總是有這麼一小行字提醒投資人注意。過去績效是個重要參考依據,但並非唯一,其他還有市場走向以及基金之資產配置、規模、風險值、經理人等眾多因素得被納入考量。即使只就「過去績效」而言,仔細檢視、分析也是必要的功課。假設某基金過去五年的績效達百分之七十,能買嗎?如果它兩年來的績效不斷下滑,那當然得打個問號。
投資共同投資基金雖然比直接投資股市單純,但是還是有必作的功課,或者,至少得找位優質的理財專員,請他幫忙代作功課。比較起共同投資基金,一國經濟之複雜程度當然高出許多,其主要統計數字背後所牽涉的因素,絕非一言兩語可以道盡。當然,某種程度的結論是必要的--只要不是亂下的結論。
隨便亂講的經濟論述若出自於坐在號子看盤的老偝偝口中,聽聽就好,無須跟他爭辯;但若言者是政治人物,那就值得被檢討。例如我們所聽到的這一段話:
台灣經濟不能夠再原地踏步、不能夠再繼續向下沉淪,最近三、四年來,民主進步黨執政的經濟成長率還不到國民黨執政時的一半,只有國民黨執政,台灣經濟才有希望,明年三月是台灣人民最重要選擇,如當選要讓台灣變成經濟模範生。(中央社, 2007/07/16 00:09)
講這句話的人是馬英九,當時他與蕭萬長在台中縣潭子鄉運動公園舉辦造勢活動。既然馬英九所講的是經濟成長率,那麼就來看經濟成長率吧。
從台灣經濟成長率的變化圖(見上圖),我們可清楚看到,陳總統上任以來至今,除了2001年的經濟成長率大幅滑落之外,大致在4%到6%之間震盪。根據多家機構的預測,今年的成長率在4%以上(中經院:4.26%)。既然如此,怎麼能說「繼續向下沉淪」呢?馬英九是不是患了妄想症?還是人還停留在2001年?
早在2001年之前,台灣經濟成長率曾數度在短時間內大幅下滑。第一次出現在1974年,那次比2001年更慘:從前一年的12.88%掉到1.38%。當時的總統與行政院長分別是老蔣與小蔣,若要怪罪領導無能的話,阿扁還乖乖地排在他們父子後面。
第二次的出現在1979年,從13.67%降到8.44%,雖然幅度不像前一次那麼大,但接下來幾年卻持續下滑到1982年的3.47%。當時的總統是蔣經國,行政院長是孫運璿,不知道當時在小蔣身邊工作的馬英九是不是曾向總統報告說「不能夠再繼續向下沉淪」?
第三次發生於1985年。在1984年6月接任閣揆的財金專家俞國華第一年的成績單並不漂亮:經濟成長率從1984年的10.71%掉到次年的5.02%。
換 言之,從蔣經國院長到蔣經國總統的十五年半期間,台灣經濟出現三次大幅震盪。在這段期間,蕭萬長從外交單位轉至國貿局,從副組長一路升到局長。當年那幾波 上衝下刷的過程中,我所見聞之倒閉、甚至賴帳落跑的老闆有好幾位。在國貿局辦公室裏的蕭萬長未必知道這些影響及許多家庭的事例;至於先後待在國民黨體系與 總統府的馬英九想必對這些更是聞所未聞吧。

說 句公道話,發生在蔣經國時代的第一、二次經濟成長率大幅滑落並不能怪罪於蔣經國或國民黨:第一次主要是被石油危機所波及,第二次的連續滑落則是先後受台美 斷交與第二次石油危機衝擊所致。第三次的原因為何?我並不清楚。從後來兩年的經濟表現來看,那可能國際景氣循環的所造成的。
台灣在2001年所經歷的經濟成長率重跌亦當如是觀。對偏重IT產業的台灣經濟而言,2000至2001年期間吹爆的網路經濟泡沫(見 右圖)所帶來的打擊有多沈重,用膝蓋想就知道。當時剛上台不久的陳水扁從國民黨政權接到的產業結構與經濟泡沫本來就是個定時炸彈。當這個炸彈引爆時,中央 政府由於承接前朝所遺留的龐大債務(交棒的最高行政首長正是蕭萬長),還債都來不及了,自無財政能力去cover那些應聲倒地的廠商。所以,就那波重挫而 言,國民黨也有責任。至於民進黨這邊,他們的錯在於:在執政之初對已然成形的泡沫完全後知後覺。不過,後來台灣並未因此打擊而倒地不起,而且經濟成長表現 也屢屢交出4%以上這種多數已開發國家所達不到的成績單,而其中,民進黨政權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馬英九所說的「向下沉淪」若非出自於無知,就 是出自存心扭曲的惡意。
至於他所說的「民主進步黨執政的經濟成長率還不到國民黨執政時的一半」,也只是真相的一半。關於這一點,留待下篇再論。
延伸閱讀
- 慕容理深,從陳鳳馨的「一兩個月」談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