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4日 星期日

竹山大鞍張和順台灣首位獲頒製箸專利製箸先驅


 (台灣日報劉敏華南投報導)民以食為天,箸(筷子)在日常生活中扮演功不可沒的角色,但您知道台灣第一位獲得自動製箸專利權是誰嗎?答案是南投縣竹山鎮籍的張和順,目前正在南投縣文化局舉行的「竹工風華與蛻變」特展,展出張和順遺留的機具及表彰狀、老照片等,也正因為這位已故製箸先驅的努力,促使南投竹產業蓬勃,只是當年竹業的風光,如今也只能透過老舊文物回味。


 張和順的兒子、女婿等,昨天都出席「竹工風華與蛻變」特展開幕儀式,張和順於日治時期在「意匠登錄證」中獲頒自動製箸專利權第一號的證書展示在會場,還有1932年萬國發明研究會的表彰狀、竹山郡役所頒發的獎狀及製箸機、製箸老相片等,張和順的大兒子張國昭撫弄著老機具,感嘆大量文物因為大環境的緣故沒能保留,如今只剩下泛黃老照片供回憶。


 南投縣因天然條件適宜,盛產竹子,尤其以竹山為最,早年當地農民多仰賴竹為生,其中所產之桂竹更是製箸的上等材料,不過剛開始皆以手工刀削製造,不僅費時費力,也無法大量生產銷售,直至昭和7年(西元1932年),居住竹山鎮大鞍里的張和順發明了半自動製箸機,才使得製箸業迅速蓬勃,不只成年人,當時連小女孩也投入生產行列。


 投入竹文化研究已多年的陳高明表示,製箸過程十分繁雜,手工製箸,一天頂多做十把,有了半自動機器,剖開的竹片推進機器裡,腳底一踩,就變成一根根的筷子,一天可做上4、50把,省下不少時間與人力,由於這項發明,當時政府還特別頒發1500元獎金作為鼓勵,而當時一天工資才5、6角而已。這種半自動製筷機在民國55年掛上馬達後,使得製箸業邁向全自動化。


 張和順所發明的半自動製箸機在獲得當時日本政府頒發專利權證明書後,使得竹山地區的製箸業盛極一時,最先開始製造的衛生箸,內外銷台灣本島與日、韓等地,年產額高達7500萬雙,昭和十年時張和順與其他人合資開設「富源株式會社」竹箸製造販賣公司,初成立時僅竹山地區三家竹藝工場,昭和二十年終戰時已達95家。陳高明說,當時信封上只要寫著「富源株式會社」,可以不用寫地址,照樣送得到,足見當時知名度之高。而終戰後,「富源」因負責人登記為日人,因此公司就此解散,而所有物品也全部被沒收,張和順的後代也轉型從事澱粉業。


2006/5/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